保时捷曾是中国车市的“顶流明星”,加价选配、排队等车是常态,一台Macan轻松突破70万。然而短短几年间,市场风云突变——2025年一季度,保时捷在华销量暴跌42%,仅卖出9471辆新车。曾经贡献全球30%销量的中国市场,如今占比缩水至13%。更严峻的是,母公司大众集团2024年净利骤降30.6%,单是软件子公司CARIAD就亏损24亿欧元。面对危机,大众和保时捷选择了一条破局之路:裁员降本,牵手中企技术,开启一场关乎存亡的“自救行动”。
---
销量崩塌背后:为何豪车光环失灵了?
曾几何时,保时捷是身份与财富的象征。但如今,中国消费者变了:“一辆车撑门面?早过时了!”随着经济水平提升,保时捷从“奢侈品”变成“买得起的品牌”,豪车光环逐渐褪色。更关键的是,保时捷的短板暴露无遗——当中国车市被新能源与智能化席卷时,保时捷仍以燃油车为主力,智能技术几乎“原地踏步”。
一位二手车商道出真相:“年轻人都盯着二手保时捷!”中国流通协会数据显示,保时捷三年保值率高达69.6%,位居豪华品牌之首。李女士的经历很有代表性:她以35万购入一辆二手Macan,而新车选配后要72万。“省下的钱够再买一辆国产电车,智能配置还更先进!”这种高性价比选择,让保时捷新车越发“卖不动”。
断腕求生:裁员降本,精简渠道
销量崩塌直接冲击了财务根基。2024年,保时捷全球营业利润暴跌41%,大众集团净利润缩水三成。为守住现金流,保时捷启动“外科手术式”改革:
- 裁员优化:中国区外包员工裁员30%,全球人力成本削减15亿欧元;
- 渠道收缩:经销商数量从150家砍至100家,首家体验店“广州e享空间”已关闭;
- 战略聚焦:研发投入180亿欧元主攻电动化,但要求“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”。
“这不是退缩,而是为了更敏捷地转身。”保时捷中国总裁潘励驰如此解释。精简网络后,门店将更贴近高消费区域,服务更精细化——毕竟,保住核心客户才能稳住阵地。
牵手中国技术:大众的“换道超车”计划
当自研软件屡屡受挫(CARIAD五年亏掉260亿!),大众果断转向合作模式。这一次,它把目光投向中国科技企业:
- 联姻小鹏:共同开发下一代电子电气架构,首款合作车型2025年底上市;
- 结盟地平线:保时捷与这家芯片巨头合作智驾系统,成果将在上海车展亮相;
- 押注本土生态:宁德时代、中科创达、亿咖通等中企均进入大众“朋友圈”。
“中国速度将成为我们的新引擎。”大众CEO奥博穆在财报中强调。合作不仅缩短研发周期,更让大众快速接入中国智能产业链——比如地平线的芯片算力、小鹏的智能座舱技术,都是保时捷补齐短板的“加速器”。
未来之战:豪华车市迎来“技术定生死”时代
保时捷的转身,折射出整个豪华车市场的变革逻辑:
1. 电动化是入场券: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已超40%,D级电动车销量暴涨124%;
2. 智能化是胜负手:年轻用户把“激光雷达”“城市NOA”列为购车硬指标;
3. 本土化是必修课:从比亚迪“仰望”到昊铂SSR,中国品牌已杀入百万豪车腹地。
“过去靠品牌溢价就能躺赢,现在要靠技术真本事。”汽车分析师林述成指出。保时捷正全力推进电动化反击——纯电Macan长续航版已亮相,2025年将推30款新车。但更关键的是,它能否通过中企合作,快速落地高速NOA、智能座舱等“中国式体验”?
结语:转身虽痛,但生机已现
260亿亏损和2000人裁员,是传统豪车巨头转型的“阵痛账单”。然而大众与保时捷的选择,揭示了一条清晰出路:放下身段,拥抱中国技术,用“本土化智能”重建护城河。正如奥博穆所言:“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跟上变革,更是塑造变革。”当保时捷的引擎轰鸣逐渐被电机声取代,它的命运齿轮,正与中国创新紧密咬合。